第148章 治疗腹泻-《卫勤尖兵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苏杨按照之前制定出来的方案进行了治疗。

    效果非常好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施青海虽然不至于像原来那样活蹦乱跳,但却也能站得稳走得动,参加比赛基本没有问题了。

    好!

    苏杨见了,大喜。

    他又微微调整了几个地方,然后迅速出了系统,回到了现实世界。

    苏杨把自己的治疗方案跟那个军医说了,那个军医听了,一脸懵-逼地看着苏杨:“同志,你确定你要这么做?”

    苏杨的治疗方案有些激进了,想想都令人害怕。

    “确定!”苏杨斩钉截铁回答。

    那个军医张了张嘴,但没说什么,人家军区首长都写了保证书并且还给上级领导做了请示,人家领导都同意了,他能说什么呢。

    “行,那你需要什么,你告诉我,我帮你准备!”军医说。

    苏杨也不客气,拿出笔来唰唰唰地写下了整整一页的处方笺,之后把他递给那个军医。

    关于施青海的治疗很快开始,先是大剂量蒙脱石散剂治疗,待得这些治疗进行了一个小时后,苏杨拿出了针灸的器械,准备针灸。

    他主要从那篇文章的经验里选择穴道,那篇文章从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腹泻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,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,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腹泻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。获得文献235篇,涉及76个腧穴,共439频次,其中特定穴个数和频次分别占72.37%(55/76)和76.99%(338/439),以腹募穴和背俞穴较为常见;分布于11条经络;采用灸法53条,针灸并用1条。

    通过整理大数据,作者总结出一个结论,古代针灸治疗腹泻非常重视背部和腹部腧穴的选用,其中以天枢、神阙、关元、大肠俞使用最为频繁,背俞穴和腹募穴配伍非常常见;特定穴的选取占绝对优势,除了重视腹背部经气相贯相交最为集中的交会穴外,还重视选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、原穴、络穴、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;特定穴配伍以交会穴配伍背俞、腹募穴支持度最高;经络选用以膀胱经、任脉和脾经为多;重视灸法使用。

    古代针灸治疗该病多采用前后配穴方法,如天枢与大肠俞、脾俞与天枢、大肠俞与关元配伍出现的频次较高,前后部腧穴相配伍可使气血相互交会灌注,使经气相通,发生疾病时在病变脏腑相对应前后取穴治疗,可疏通相应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协调上下左右、沟通前后之阴阳平衡而使疾病痊愈。

    这一结论补充了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常用到的俞募配穴,值得借鉴和运用。

    苏杨就充分大胆地运用了人家的结论。

    再加上他此刻的针灸术已经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准,是以一番治疗下来,施青海的病情很快恢复,没多大一会儿,他就因为疲惫沉沉睡了过去。

    苏杨没睡,他坐在床边,一直看着施青海输液。

    为了保证明天一早他又能活蹦乱跳的,他给他多输了一些增加体能的药物,当然,都是合法合规的药物,没有违法乱纪的东西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