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看来还是得从鼻子上查找根源。 苏杨重新给患者做了一个完整而详细的检查。 经检查发现,患者行前鼻镜检查时发现右下甲前端有紫暗色新生物,右侧鼻塞,偶有清涕,无发热,无涕中带血。 鼻部检查示:外鼻正常,鼻中隔居中,双鼻粘膜充血色红新,右下甲肥大,前端见紫暗色新生物,约0.5×0.5平方厘米大小,麻黄素棉片收缩效果不理想,鼻道内未见分泌物。 初始诊断:右下甲新生物(性质待查)。 后查鼻窦 ct 示:右侧下鼻甲增大,考虑鼻息肉。 行新生物活检时质地较脆,创面渗血较多。 活检病理报告:内膜下见异性淋巴细胞浸润血管,待排鼻型 nk/t 恶性淋巴瘤。 免疫组化结果为:符合ebv 性鼻 nkt 恶性细胞淋巴瘤。 nk (cd56)(+),cd3(+-),ebv(+-),grb(+-),cd68(+)。 查 eb 病毒抗体: eb-vca壳抗原 igg(+);抗 eb 核抗原 igg(+),抗 eb-p22壳抗原 igg(±),抗 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(±)。 至此,苏杨这才恍然大悟,终于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情。 nk/t 细胞淋巴瘤属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。过去曾用名:坏死性(致死性)中线肉芽肿,多形性网织细胞增生症,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,血管中心性淋巴瘤等。 绝大多数病例系 nk 细胞肿瘤,但少数病例不表达 nk 细胞标志物而表达细胞毒性 t 细胞标志物,故称为 nk/t 细胞淋巴瘤。 流行病学表明,该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。高发于亚洲和南美洲,黄种人发病率明显较高,白种人患病少见,显示该病的种族易感性。 确切的发病率不清。 临床以好发于面部中线伴有毁损性为其特点,主要病变部位是鼻腔,其次是腭部和口咽,也可累及外鼻,尤其是鼻前庭,其他部位有皮肤、消化道等。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部肿胀,硬腭破坏,眼眶肿胀,皮肤红斑等,主要体征为粘膜溃疡,覆以干痂或脓痂,伴恶臭气味;肉芽肿样新生物及局部骨质破坏。如鼻中隔或硬腭穿孔,鼻梁塌陷等,疾病后期可发生扩散,可累及皮肤、消化道、***、中枢神经系统及脾脏等器官和组织,很少累及淋巴结。 本病例病变范围在右鼻腔下鼻甲,临床少见,极易误诊为肥厚性鼻炎,鼻甲息肉样变。 第(2/3)页